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7 17:53:17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

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经过不断的培训和业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育应当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以前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所以,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景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适宜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可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当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景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我肩上的职责,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景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我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他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构建生命化课堂,同时也提升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经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进取发表自我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能够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日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当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仅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2

刚刚带着孩子们从卢沟桥的硝烟中走出来,教材编者又让我们走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战场——法国伯诺德夫人的家里。这里看不到像卢沟桥一样激烈的战火,听不到一声的枪声,却同样是惊心动魄,令人生畏。因为“听取娃声一片”老师上课的需要,这堂课是由她给我们班孩子上的,我只是充当了一名观众。

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

学习第一段时,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了解这半截蜡烛并不普通,它藏着绝密情报,意义重大。问题的提出一下子使学生的心弦绷紧了,并开始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许多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这是半截巧妙的蜡烛,谁也不会想到伯诺德夫人会把最重要的情报藏在这半截蜡烛中。”也有的说:“这半截蜡烛是关系到情报站,以及伯诺德夫人全家生命安全的半截蜡烛。”看到同学们对这不寻常的半截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老师又把教学的视角转到文章的人物上来,并适时提问:“对于誓死保护情报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了对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无比敬意。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的聪明、机智,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热情变得非常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很高,当学生和文中的人物开始产生对话、交流时,学生的感受自然变得敏感而锐利。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3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为什么把装有绝密情报的蜡烛放在显眼的桌子上?这半截蜡烛仅仅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还看到了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的动作、神态、语言,尤其是紧张的心理活动,体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战斗”中,他们面对敌人时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品格,非常适合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细读品悟,同时以此为基础,激情朗读,以读促悟,进一步加深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一、资料引入,巧妙铺垫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生知之甚少,于是课前我便布置学生进行了一些搜集,课上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回顾,并让学生说说由战争想到的词语,让学生在心中大致有了这样的一些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所痛恨和厌恶的,以此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以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一个有效的铺垫。

二、细读品悟,以读促悟

在引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时的“从容镇定、机智 ……此处隐藏5109个字……进行正音,所以在之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我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教师、李教师等几位教师的课,课下也抽时间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明白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可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间里,抓紧时间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我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1

《6、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表达”,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指向表达。

“重组”,对于文本,可以积极地选择训练内容,组成新的教学内容。

“整体”,教学结束之时,要学会回归整体。

这四个概念,是必须的,整理出来,让自己印象更深,更加积极地执行下去。

对于《6、半截蜡烛》这一课,我列出一张导学单:

1、读通课文;

2、学习字词;

3、熟悉“二战”背景;

4、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5、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表现方法;

6、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情境仿写)

7、续写结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8、回顾故事结构:一波三折;

9、编、演课本剧。

揣摩独白;回顾课文,对比:怎么演?演得怎么样?

第一课时完成第1、2、3、4条,第二课时完成第5、6、7、8条,第三课时完成第9条。

下课前,我布置学生扣住第5条进行预习: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像学习《5、卢沟桥烽火》一课一样,学习表现的方法。

我特地要求,要看一看学生怎样区别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机智勇敢”究竟有什么不同。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2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

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3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深入学习了活动单导学案后,我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活动方案:

活动一:读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读准新词并思考: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活动二:讨论,品味妙言

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又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在小组内读一读谈谈感受。

活动三:表演,实践演练

分角色表演剧本,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剧本的特点,也可以锻炼表演能力。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脱离书,所以制约了学生表演的发挥。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4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透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光,到最后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之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我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老师、李老师等几位老师的课,课下也抽时光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明白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但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光里,抓紧时光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我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5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

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