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31 22:36:12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

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课文道理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孩子会认为狐狸很聪明,要向狐狸学习。我们不能否认,课文中的狐狸是聪明的,但是这种回答明显偏离了文章的价值取向,有的教师不但不能适时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孩子的回答:“哦,这位小朋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实在不值得提倡。那么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是否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读文,明确乌鸦的肉是给谁吃的?如果小乌鸦吃不到肉会怎样?从而激起孩子对小乌鸦的同情怜爱,对狐狸这种不道德做法的激愤。

由一则小练笔想到的……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狐狸和乌鸦》。整堂课中,授课教师通过读、议、演等多种的形式,让学生一直处于对狐狸的谴责,乃至憎恨的氛围之中,尤其是课尾处设计的小练笔,用其他老师的话说简直是“点睛之笔”,而笔者却有不同的思考与感受。

教者在课尾处创设了狐狸与乌鸦再次相遇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出他们再次相遇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教者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但学生的回答却让笔者的心为之一颤,直至有一种隐隐的痛。学生给狐狸设计了这几种下场:要么被肉中隐藏的钢针戳死,要么被碎玻璃渣划破血管而死,要么吃了被乌鸦下了毒的肉毒死……多么恶毒的主意,多么残忍的手段,比这更可怕的,授课的老师竟然还对学生的回答大加赞赏,“真聪明,你想的方法真巧妙!”等等如此的评价不绝于耳。课后,笔者有心翻看了全班的作业本,发现竟没有一个学生为狐狸设计一个不死的结局。

现如今,想上好语文课确实很难,因为那些看得见的语文好教,而我们普通教师却被逼着去寻找那看不见的语文而教。《狐狸与乌鸦》中,看得见的是那狡猾的狐狸,的确是它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可文章揭示的可是“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当明白了这些,你还会去谴责那狐狸吗?你还会引导学生如此蛮干吗?

对于弱者不加分辨的同情,是对人文关怀的真正践踏,我们不要怪那《狼和小羊》中的狼,也不要怪本文中的狐狸,为什么狐狸就难免一死,为什么小羊就永远死不了呢?当我们背离了文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那我们给予弱者的同情岂不苍白,那我们所理解的如此“人文关怀”岂不恐怖?

语文教学好比是播种,播什么种,就长什么苗,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这更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再是仅仅带领学生领略那些浮在文本表面的华美辞藻,而要穿过文字去寻觅作者在文本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让文本所散发的“温度”去温暖人心。撇开表面的好坏美丑,那需要我们的勇气;看清作者的真实本意,那更需要我们的智慧,可这些又是常人看不见的。这则随笔真是发人深省,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是否沿着正轨前进,教师的引导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语文真的不能随意的教啊!

本课的寓意是揭示: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课文对狐狸的话写的很多,对乌鸦的笔墨用之很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体会朗读感悟狐狸的话,抓住狐狸的狡猾不丢,让学生不自觉的去痛恨狐狸的虚伪狡诈,去鄙视狐狸,却忘了去思考,乌鸦丢了肉怪谁呢?,是它喜欢听好话,喜欢听奉承话才会放松了警惕而上当啊!这也就是我开始在前面就提到的,我们要认清编者的意图,否则会误导学生啊!

语文离不开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本位,本位是什么?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尊重编者的编写意图,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学意图,千万不能因张扬自己的教学特色而错误地解读文本,更不能以发挥学生的自主为由而错误地引导学生。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2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爱听好听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和孩子们一块儿学完了这篇课文,心情也和他们一样高兴。孩子们学得开心,我教得顺心。课后自己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课确定了以理解词句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目标明确具体,有内容理解,有思想认识,有能力训练。体现文道结合,讲练结合。

2、 以读促讲,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教材以对话为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特点,在教学狐狸第一次说话时采用比较句子的形式,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传神。然后举一反三读好第二、三次对话,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了情感,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3、精心设计训练,教法灵活创新。教学第一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归纳段落意思并练习说话,然后老师贴图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狐狸和乌鸦的住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从狐狸和乌鸦的对话入手,通过比较辨析和理解“眼珠一转、赔着笑脸和摇摇尾巴”等几个词语,悟出肉的来之不易,为领悟寓意打下基础;第六自然段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狐狸得到肉跑掉之后的心情,并进行说话训练,在理解中融人思维和表达的训练。

4、充分激趣,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辅助教学,如贴图入境,表情朗读,头饰表演等,大面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阅读(如:边读边做记号、边读边演)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

6、师生共同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师生互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7、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8、最后环节,设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也扩大了本次课堂的外延,对教材是创造性的使用。

在教学中,我围绕狐狸骗乌鸦的三次说话及乌鸦的三次态度上的变化这一重点来设计问题的,但是这些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深奥,但有些问题不是很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以至于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说的少,教学不能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学手段不丰富,未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3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课文共6个自然段,故事简短有趣,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 ……此处隐藏8947个字……对那些死扳的课堂教学没有太大兴趣,这样就不能完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表演狐狸和乌鸦,那样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的语文气氛会更浓;第三,我在用“()”标出狐狸的动作,用“—”标出狐狸的语言,用“~~~”标出乌鸦的反应,这样要求太多,学生会一时记不住,我应该把这些要求出示在大屏幕上,或者探索更简单的方法,用“—”标出狐狸的话,用“~~~”标出乌鸦的反应,这样相对会更好些。

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出示了《狐狸和乌鸦》的续写,“肉被叼走以后,狐狸和乌鸦第二次碰面了……”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能力,让学生换位思考,结合乌鸦变聪明了、狐狸被气和乌鸦还是被狡猾的狐狸骗的两种情境来想。学生的思维独特、大胆想像让课堂增色不少。在学生说、写过程中,我注意到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就小学生而言,想像力越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就越生动;想像力越活跃,语言也就越有丰富多彩。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在整堂课中,我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并适当点拨,参与到学生当中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使整个课堂氛围轻松、和谐、融洽。学生们在自由畅想的同时更加感悟到爱听奉承话是多么的容易上当受骗这一生活哲理。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3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极其生动活泼的短文,通过狐狸三番五次的“花言巧语”,乌鸦的“没有回答”、“还没有回答”、到“非常得意”,勾勒出狐狸的丑恶嘴脸和乌鸦的“笨拙”与“骄傲”。对于读惯了韵文类的课文的孩子们来说,学习这篇课文更是兴致高涨。

在教学前,我先用短短几笔在黑板上勾勒出“大树”、“树洞”、“狐狸”、“乌鸦”的样子,然后让学生说说“狐狸”和“乌鸦”两个是什么关系,接着板书“邻居”,然后再让学生考虑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做填空题:( )的狐狸,( )的乌鸦。

在孩子们眼中,他们的认同都是一致的,他们说“狡猾的狐狸,笨蠢的乌鸦”,都认为乌鸦肯定会上狐狸的当。于是,我再让孩子们带着好奇朗读了课文,从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及其人物的个性特点。在巡视指导时,看得出孩子们都朗读得非常认真。在分小节读课文时,读的人忘情,听的人更是仔细。其间,我又强调孩子们注意其中人物的动作、神情的描写,语气的表达,注重感情色彩。这样通过学生有次序的解答,老师适当的板书,简笔画,乌鸦“受骗”的过程一目了然。

最后,我让学生总结“乌鸦上当”的原因。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的结论是“乌鸦听好话,上了当”。继而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不要轻信花言巧语。”孩子们真聪明,在耳濡目染中,在积极探索中,他们已有了一双“火眼金睛”,分辨人世间的丑恶了。课文虽简短,意义却深刻。在巩固练习中,我又穿插了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等练习,取得的效果较好。在表演中,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得多,体会自然也深。

课堂是“练兵场”,然而课外也不可忽视。课余,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其他一些童话小故事,我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即使一遍不懂,多读,总有“读透”的一天。我告诉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会读,会说,会用,便是“读书”的精华所在。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4

《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教学重点为让学生理解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本课教学,我试着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主要授课形式,努力做到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演示,一边悟出道理,从而达到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激发动机,引起需求

1、板书课题。你们了解它们吗?说一说你还想知道什么?

2、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自读全文。

3、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生生互动,给予解疑。

4、再读全文,归纳难点:乌鸦已经知道狐狸是骗人的为什么最后还是上当?

二、发展迁移,创新应用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在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它想_____该多好呀!请各组讨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2、突破难点,有所创新

在学习后5个自然段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各组读书讨论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分段读文。出示“狐狸想____________________,乌鸦想_______________。”然后分组学习,边读边在组内讨论,每次狐狸说话时,它自己想到了什么,乌鸦又想到了什么。通过学生充分讨论和各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加强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学生都理解了乌鸦虽然知道狐狸是骗人的,但还是上当了。

三、分层反馈,巩固提高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在反馈环节上也应有所区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让他们脱书讲故事。接受能力差的让他们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5

这个教学案例使我反思一个问题:在新课程下,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思维,鼓励学生的想法多样化。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还不成熟。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可能会偏离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轨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引导。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在增添互动的、生成的精彩的同时也增加了把握的难度。我们在倾心于学生多元化、多角度思维表现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要发挥好教师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双重作用

这是一节语文课,课文是《狐狸与乌鸦》。课上得很顺利,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快下课的时候,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呀?你喜欢它吗?”

这时,一名小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这是只聪明的狐狸。你看,它多有办法啊,原来在乌鸦嘴里的肉最后让它得到了,它真会想办法,真有主意。这只狐狸多聪明啊。我喜欢这只狐狸。”

这名学生的话让我心里一震,看教师怎么处理。授课教师稍楞了一下,高兴地说:“好,你说得跟大家不一样,很有道理,说得真好,真好。”课后,我和授课教师谈起了这节课,他说:“我觉得这个学生说得很好,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只狐狸是挺聪明的。”

我反驳道:“我不同意。因为这里有一个道德观的问题。这名同学能说出不同的想法,说明他认真思考了,这一点应该表扬、鼓励。但是我们还要引导他去想一想这只狐狸是怎样得到这块肉的,这块肉是谁辛苦找来的?这只狐狸是在骗取别人的劳动果实,是想不劳而获。它的聪明没用在正地方,这不是真正的聪明。”

这个教学案例使我反思一个问题:在新课程下,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思维,鼓励学生的想法多样化。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还不成熟。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可能会偏离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轨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引导。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在增添互动的、生成的精彩的同时也增加了把握的难度。我们在倾心于学生多元化、多角度思维表现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要发挥好教师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双重作用。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